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留学大潮起航人——1978年52名首批赴美留学者简析
来源:《党史博览》2012年第1期  作者:钱 江  点击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150万人出国留学,汇成了蔚为壮观的留学大潮。冲在大潮最前面的,19781226日从北京出发前往美国的52名中青年学者——“文革”中断留学事业十年后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52人冲上留学大潮的浪尖

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留学史,从19781226日开始。这天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即将登机赴美的52名中青年学者。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第一批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的留学生。

方毅副总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学成归国。他们谈话后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中国当代留学史上的重要史料。

26日晚,这52人登上飞机,经巴基斯坦和法国,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2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他们出发的消息——《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离京,方毅副总理勉励他们刻苦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

52人于美国当地时间1227日清晨抵达华盛顿。

回首100多年前,1872915日,《纽约时报》报道了首批30名中国公派留美幼童来到旧金山的消息。时隔106年,《纽约时报》又报道了中国52名学者抵达美国的消息。对比这两篇报道,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52名中国赴美学者参加了中国大使馆开馆仪式——中美两国从1979年元旦实现邦交正常化。接着,他们被分为两组,在美利坚大学和乔治敦大学接受短期英语培训。19791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在华盛顿逗留期间,这批留学生参加了一系列欢迎活动,大部分人获得了同邓小平合影的机会。邓小平夫人卓琳专门安排时间,将这批留学生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邓小平同志对你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学成归国,献身“四化”建设。

        52人的成就印证留学决策的正确

北京大学派出的两位数学家张恭庆、姜伯驹在1979年元旦后直接前往纽约等地学习。他们是北大直接派出的访问学者,与第一批团队合并同机前往美国。二人归国后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数学界的领军人物。

吴葆桢、吴宁两位医生的英语水平经测试完全过关,也直接前往接收机构学习。二人均出自燕京大学医预系,完成两年学习后进入协和医学院。两人英语流畅,到美国后无需进修,说明燕京、协和两所院校英语教育水平绝非一般。其余人员在华盛顿进行了两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其间,一人因病回国。

英语强化训练结束后,中国学者们各自前往联系好的大学和研究所。两年学习期满后,除吴如山经批准延长学习外,他们基本上都按期归国。

归国30年后,这52人中,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和张恭庆、姜伯驹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南明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应隆安、密码学专家裴定一、地球物理学家吴如山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归国学者们获得了为数众多的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凡在大学执教者(包括到美不久因病回国的程路),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在高等学校和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出色的业绩表明,他们无愧为第一批留学生的代表。他们的业绩表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是正确的。52位“首航”者为身后的澎湃留学潮探索了航向,他们的留学航程对身后一代青年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改革中国教育三步棋

19777月,经历了“文革”磨难的邓小平恢复工作,自告奋勇地要求抓科技和教育。他认准了,只有抓好这两件大事,才能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千年根基。

邓小平在一年之内作出三大教育决策:第一,于当年秋天恢复全国高考;第二,19785月恢复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三,在1978623日,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97895日,举行了全国范围的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共有14717人报名参试,实际参加笔试和口试12083人。

考试结果显示出十年“文革”动乱给高等院校外语教学造成了严重削弱和人才危机。外语考试合格者不足3000人,只得降低标准凑足此数。但这毕竟是公开的选拔考试,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是经受了十年浩劫却仍然走在科研前列的佼佼者。

在组织考试选拔的同时,821日至97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派遣留学生事务的驻外参赞会议,主要由驻发达国家的参赞们与会,商讨如何与各国教育界接洽留学生事务。与会驻外参赞们一致赞同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

10月初,教育部向日本和美国派出两个代表团,商谈留学生接洽事务,并以与美国的谈判为主。谈判结果,确定中国首批向美国派遣留学生50人,其余的稍后派出。

       52名赴美学者初步分析

197811月初,教育部外事局从当年参加考试获得优异成绩者中,选出了50名学者。据教育部外事局干部张寅安、郭懿清回忆,由于时间紧迫,出国前要按惯例短期培训,所以首批出国的50人先从北京、上海、天津的成绩优异者中选拔,便于他们迅速集中。这三地考生占全国考生的相当部分,成绩也明显居前。50人中有6名女性。

郭懿清回忆说,这50人的名单是经过反复挑选后确定的。如果不能说这50人的成绩

是最拔尖的,那么至少可以说,在全国统考中,他们的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的外语成绩基本过关,专业水平在这个年龄段中是拔尖的。后来加上的张恭庆、姜伯驹,是“文革”后北大最先破格提拔的副教授,当时被视为中国数学界的未来之星。

有一点不言自明,这52名赴美学者没有一个是走了后门的,完全靠成绩和业绩证明了自己。

52人中,来自北京大学13人,清华大学9人,来自中国科学院不同院所12人。这三大单位共有34人,将近总数的23,充分显示了它们在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中的重要地位。

52人中,4人来自上海,4人来自天津,其余的都工作在北京。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协和医院的吴葆桢医生,49岁;最年轻的是清华大学教师崔国文,33岁。他们的平均年龄41岁,都是教学和科研骨干,都以访问学者身份向外派出,学科范围集中于理工农医。

在最初确定的50人中,有中共党员14人,团员1人(即崔国文,他已经超龄,还没有办理退团手续)。

他们中间,石双惠、陈俊亮、龚祖埙、龚荣枢、王序昆(女)、沈显杰、岳曾元等7人曾经留学苏联,有过留学经历。

吴德炎、童坦君、岳曾元有研究生学历,崔国文正在读研究生。

50人中,担任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所长职务的6人,工程师1人。大部分人职称不高,是大学的普通讲师、助教,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和工厂技术员。这是“文革”十年停止了职称评定和晋升造成的。

       进一步认识首批赴美学者

首批赴美学者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留学机遇。二机部第五研究所年轻助理研究员吴源陶立即向远在上海的父母报告喜讯。年过七旬的父亲吴曦春于1113日赋诗一首示儿:捷报飞临喜欲狂,题名金榜渡重洋。宏开四化明其短,精研群科取其长。百尺竿头须进步,三年海角好争光。双亲虽老还欣看,学就归来利国强。

将这52人放到具体环境中加以认识,可以发现他们的信念和努力非同一般。

“文革”是一个疯狂排斥知识的年代。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称作“臭老九”,一项可怕的惩罚就是禁止他们从事科研而代之以日复一日的简单体力劳动。但这52人,都在“文革”艰难岁月里孜孜不倦、见缝插针地寻觅时间学习和搞科研。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文革”中自学了英语。有的人,如张恭庆、姜伯驹已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的人,如陈俊亮为研制卫星的系统工程作出了贡献。

“文革”还是一个奉行血统论的年代。一个人如果家庭出身“不好”,这种深深的“原罪”就会伴随他的一生,大学的大门就基本上对他关闭了。这种沉重的社会压力甚至使许多坚强的人也不得不放弃努力。然而,分析这52人的家庭出身,一多半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如吴葆桢、柳百成等,在“文革”前就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他们中的10多人对笔者坦言,如果没有“文革”的终结,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公开的选拔考试,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走出国门留学。

再看教育背景,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中国最著名的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将他们的学历列表研究,看到了一个有趣现象:他们的小学上得五花八门,很不规范,个别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这和他们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上小学有关。他们的初中教育显得规范一些,主要在大城市完成。然而他们的“高中现象”引人注目,笔者共获得了41人的资料,除二三人未能判定其高中学校的质量外,其余都在比较或非常知名的高中读书,这为他们考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打下了基础。

       肩负重托不负众望

按照最初计划,50名中国学者在19791月向美国派出。然而,进入197812月,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谈判取得成果,两国首脑宣布将于1979年元旦恢复两国正常邦交,互设大使馆。邓小平将访问美国。

为了配合中国驻美大使馆正式开馆和邓小平访问美国,遂决定将50名访问学者在年前派出。北京大学两名刚刚被破格提拔的数学副教授张恭庆、姜伯驹作为访问学者也将赴美。教育部将这两人并入50人团队同机前往美国。

在华盛顿完成了英语培训后,这些学者分别前往各自联系好的学校或研究机构——大都是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世界顶尖学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习期间就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智慧和勤奋给身边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混沌初开”之际,笑话和洋相也有不少。

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身后的留学潮汹涌至今。

中国留学史上,成批派遣留学生后都有过中断。从清代120名留美学童,到国民政府的官费留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每一波留学潮涌过,身后都是一片沉寂,留学生派遣出现断层。

       这个断层被改革开放的伟业消融了。这52人就是中国150万留学生的尖兵。他们身后的中国留学大潮一浪高过一浪,30多年来再也没有中断,看来永远不会止息了。■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