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世纪回眸

新中国军队在美国舆论中的形象演变历程(下)
来源:《党史博览》2017年第8期  作者:钱立勇  点击次数: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地区安全威胁者”和“军力落后”并存■
       1989年政治风波,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美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媒体对那些有损中国政府和军队形象问题的压倒性报道,确定了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华舆论的基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一些美国战略家认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对立的中国,如果迅速崛起,将对美国的国际地位甚至安全构成威胁。于是,“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及政策主张在美国出现并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但充满麻烦和威胁”的论调长期充斥美国媒体。

         1992年9月,美国学者芒罗发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刊物《政策研究》上撰文《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称“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显露锋芒的道路,它对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影响是巨大的”。该文造成巨大反响。1993年夏,学者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此文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中国威胁”舆论的代表性言论。“中国威胁论”一唱响,在西方、日本和东南亚就拥有大批附和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初到1994年底,在美、英、日、法等国的报刊上先后出现了70多篇宣传“中国威胁论”的文章。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公布了《考克斯报告》,该报告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系统地诬蔑中国利用各种手段“窃取”美国的核技术,改进中国的核弹头及运载工具,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份报告立即被美国各大媒体转载,并极大地强化了美国社会对中国军方“谍报活动猖獗”的负面认识。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一次(2001年除外)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大力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为媒体炒作“中国军事威胁”提供“炮弹”。2002年7月,报告公布后,美国《世界网络日报》以“突发新闻”的形式,并以非常醒目的、唬人的通红大标题报道《中国目标:击沉美国航空母舰》,向美国公众传达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带来极大“威胁”的信息,煽动美国人仇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情绪。紧接着,该报还搞了一个问卷调查,竟然有近92%的接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的威胁。美联社、《纽约时报》、美国有线新闻网等美国主流媒体也纷纷就此进行炒作。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军队时不断强化这样两大主题,即“压制民主”和“构成威胁”,其对华报道总是与“专制”“威胁”“盗窃”等字眼连在一起。此外,1998年以来,美国学术界还出版了大量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书籍,它们以“理性”宣传的方式影响精英和民众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判断,以渲染、夸大和煽动的形式和“中国武器出口”等现实新闻事件纠缠在一起,臆造出了一个中国军队“威胁国际社会和地区安全”的形象。

       与上述鼓吹威胁相对的另一种声音则时常把中国军队描述成机构臃肿、装备落后、缺乏战斗力的队伍。《纽约时报》曾撰文称:尽管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但是它的装备依然像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战部队。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情况,中国武装部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很差,而且在大陆境外与现代军队发生的任何对抗中都会被轻而易举地打败。一些智库和媒体撰文,称中国军队在一系列关键的指标方面,诸如力量结构、行动方针、组织及人员组成等方面,都比现在的水平要落后15年至20年。中国军队基本上只是一支地面力量,武器装备落后;中国飞行员的飞行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远远落后;海空军的现役战舰和飞机正面临着淘汰;中国的战略导弹力量只有美国的1/18;中国还没有一艘航空母舰,也没有一架战略轰炸机;尽管从俄罗斯购买了新型战斗机、潜艇、驱逐舰及一系列新型导弹,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坎坷、充满变数。中国进行网络战和发展反卫星武器的计划虽听起来吓人,但距真正实现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因此,中国军队的实力非常有限。《华盛顿时报》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地面部队有220万人,其中一般从事生产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另外四分之一装备低劣,训练不足,只有四分之一处于临战状态。一位专家把中国军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陈旧武器博物馆。”在欧盟禁运、联合军演等话题中,“用从俄罗斯买来的武器武装自己”,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对中国军力发展的常用语。通常当美军方需要增加军费开支,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时,中国军力就会被夸大,反之则会被刻意贬低。脱离中国军队实际的“军力落后”形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美国的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有国际军火贸易方面的利益驱动。此形象对中国军队的威慑力产生了削弱作用,长此以往,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及东海、南海等周边国家与中国领土和领海纠纷十分不利。

■21世纪初至今:“战斗力不断增强”和“战略不透明”的大国军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形象转变为好坏参半的复合型形象。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中国军队的愈加透明开放,随着中国军队实战化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军队参与维和等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军队理性、客观、正面、善意的报道比过去增多,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美国媒体对中国军队负面报道的力度并未减弱。
      近年来,中国军队通过采取设立发言人制度、参与国内外抢险救灾及国际和地区维和行动,提升训练实战化水平,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形象。
      首先是正面评价开始增多。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快速反应、投送兵力的能力,英勇无畏、排险克难的作风,赢得了美国媒体的赞誉。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军队迅速而有效地展示了实力,并在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极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救灾行动赋予了军队更人性化的面孔,中国政府部署大约13万军人及半军事化部队参与抗震救灾的行动非常抢眼。此次媒体还对中国军方以公开、透明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此,香港《广角镜》评论道:西方媒体对中国军队的报道中,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表情,长期被猜测、被丑化的中国军人形象,回归了本来的模样。2015年3月,也门安全局势急剧恶化。中国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赶往也门,安全撤离了621名中国公民,同时还帮助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美国《纽约时报》称,“也门撤离显示中国海军日益扩大的角色”。尼泊尔发生地震后,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装力量最大规模的出境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对此,《华尔街日报》称:“面对地震,中国迅速反应,援助战略重要的邻国……中国的迅速反应凸显北京要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雄心。”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特别是军队改革实质启动之后,美国多家媒体积极评价这场改革,认为是中国60年来规模最大、最彻底、最重要的一次军事改革。“解放军将变得更有效、更具战斗力和更精悍。”随着这些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军队的表现也越来越自信。中国军队在亚丁湾护航行动中从海盗手中成功解救被劫船只,一方面被外界认为展示了“硬汉”形象,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和军事作战力量。中国军队在海外的维和行动,则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其次是报道评价趋于客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全面分析了中国军事力量后认为:“尽管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其阻止美国靠近中国海岸的能力,但目前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在太平洋区域挑战美国,美国军队依然是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结论是,虽然中国军事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对其恐慌的时候。美国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2010年1月发表文章称,从所有围绕安全利益冲突的讨论来看,北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军力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国家因此感到“眼红”,坚称中国军力不过是一条不足为惧的“纸龙”。对此,有美国学者认为“纸龙”虽有弱点,但由于美国军队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所以中国军力尽管无法威胁美国,但在亚洲还是居于前列。针对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大力发展,有专家认为,中国海军并未步苏联后尘——时刻准备穿越太平洋去恫吓美国。本质上,中国在未来数年谋求打造的是一支“区域”蓝水海军,而非“全球”蓝水海军。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些文章是美国舆论界中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一种驳斥。近年来,西太平洋、朱日和、金头盔等有关中国军队军事演习的热词不断出现在外媒的报道中,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军队训练实战化、军演实战化的趋势。2015年10月10日的美国《防务新闻》刊文认为,中国已大幅提高了其军队演习的真实性,力图改善战备及协同性,并及时发现实战中的弱点。文章援引专家的话说,解放军在陆战演习方面取得了三大进步。一是把演习从演习场换到实战场,包括在一些偏远边疆地区。二是从实战状况如指挥、通信和远距离后勤保障方面来讲,演习变得更加真实。三是蓝军的作战准备更好也更强。美联社称,总兵员达23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大了军事训练的强度和频度,更强调实战化和打赢地区战争。
      与此同时,负面评价仍是主流。新华社军分社曾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包括美联社在内西方几大通讯社的中国军事新闻作为样本,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完成了一个研究报告。统计结果表明,他们报道中国国防和中国军队的特点有:一是大肆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军事威胁论”有愈演愈烈之势。只要有与中国军力相关的任何事件发生,外界特别是美国都会再次抛出“中国军力对台湾、对地区和对世界造成威胁”的论调。2009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美国空军协会发表演讲时称,美国驻扎在太平洋海域的航母和空军基地面临着来自中国的“新威胁”。盖茨进一步表示:“(中国)在网络战和反卫星,以及对地、对空、对舰、弹道导弹等武器的开发将威胁美国保卫自身力量和为我们的太平洋盟友提供协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我们的前方空军基地和航母战斗群。”同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2009年国家情报战略》,将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列为挑战美国利益的主要国家。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还单独强调:中国是一个“在网络世界极具侵略性”的国家。二是指责中国军队不透明,尤其是在国防经费方面。每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都会主动公布军费数额,但美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认为“中国的实际军费高于此数字”,还有报道猜测“中国宣布其军费时可能是有意进行了调整,使其低于实际数字,从而缓解国际社会对其不断强大的力量的担心”。2013年5月,美国防部公布当年《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称,中国军力发展和战略决策仍缺乏透明度,中国军事现代化可服务于“推进领土诉求和增强海外影响”,凸显美对中国军队发展根深蒂固的疑忌。三是用根深蒂固的偏见注解中国军队。美国主流媒体常用一些“标签式语言”描写中国军队。如“世界安全的威胁”“作战能力落后”“封闭、不透明”“间谍活动频繁”等负面词语,成了报道中国军队时的固定搭配。2012年中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在美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红月亮升起》的评论,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说成是“中国的军事威胁”。其更将中国试飞“歼-20”与1949年苏联成功试验原子弹相比,并呼吁美国改变削减国防预算的趋势,以应对中国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地位的挑战。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6月27日报道,调查发现2/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严重或潜在的“军事威胁”。
      2015年9月,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公布名为《美中军事计分卡:1996—2017期间武力、地理和力量平衡的变迁》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到2017年,在攻击基地能力、水面作战能力等美军此前一直处于优势的领域,美中将势均力敌;在未来5年至15年,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优势将不断下降。美国海军官员据此认为,照此下去,10年后南海可能成为中国的“内海”。2016年2月,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在国会作证时声称,中国扩建岛礁“正在改变南海的作战环境”。时任美副国务卿的布林肯则明确提出,中国的最终目标是试图控制整个南海。近年来,他们更加关注中国军队高层动态,歪曲中国军队领导人视察部队、发表讲话等正常活动是对外“示强”;指责中国国防费增长过快、用途不透明,诋毁中国研发新的武器装备“引发亚太军备竞赛”;攻击中国军队远海训练、战备巡航、边境执勤等活动,是对外释放“好战”信息;极力诬蔑中国军队参与“黑客攻击”。美国“棱镜门”事件发生后,他们仍在鼓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威胁”。
       考察美国政界、学界和媒介眼中的中国军队形象的流变历程,发现尽管随着国际局势和双边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军队偶有肯定和褒扬之举,但其对中国军队形象基本上是以贬损和歪曲为主,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揭露问题为主的传统,倾向于负面新闻报道。因此,在报道中国军队时,美国主流媒体偏好用带有冲突性、爆炸性的事件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或夸大渲染普通议题来感染受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舆论界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了对中国军队的符号化认识。中美交往很多事件都发生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严重对立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敌对和仇视情绪,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方在另一方心目中的观感和形象。而形象是长期、渐进、潜移默化积累而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舆论由于长期对中国军队的错误认识及错误的身份定位,导致其对中国军队采取妖魔化的策略。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军队是“威胁者”的观念在具体对华报道中被不断强化,逐渐被公众、政客和议员接受,从而形成了当今反感或敌视中国的舆论和民意的刻板形象。这种概念化的思维定式决定了长时期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军队报道的基调。因此,即使冷战结束已经20多年,美国带有冷战印迹的中国军队形象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在当前美国社会对中国军队有较深成见的情况下,如何借鉴实施恰当的公共外交活动,纠正美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军队的偏见,是中国军队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