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军史纵横

经略中原尖刀 全国反攻利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0周年回望(上)
来源:《党史博览》2017年第6期  作者:焦予玲  点击次数: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伟大的转折点。谁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谁是插向国民党统治区心脏的一把尖刀?谁进行了解放军大兵团千里跃进无后方依托的创新尝试?谁以局部利益的巨大牺牲为换取全国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它就是中国革命史上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今年是刘邓大军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70周年,我们回望这场中国革命战争转折点的千里跃进,以纪念为新中国建立而做出巨大牺牲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毛泽东首选刘邓大军

战略进攻方向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区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位于中原地区的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能控制大别山,则东可震撼南京、上海,西可威胁华中重镇武汉,北可逼迫郑州、洛阳,南可截断长江。

     1946年6月国民党发起全面内战起,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粉碎了敌人全面进攻,基本上挫败了敌人重点进攻,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到1947年7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解放军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从5月至7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做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转入战略进攻的新的部署。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陈赓等人。会议确定了主力出击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歼灭国民党军的战略方针,做出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年打倒蒋介石”的构想。小河村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即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正式确定和提出了刘邓野战军“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和目标。

      会议后,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构想和决策,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陈(赓)谢(富治)集团归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其任务是挺进豫西,策应西北野战军击破胡宗南集团,同时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地区,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

毛泽东为什么将挺进大别山的重任首选刘邓大军

     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解放区的主力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央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南进时,人们称其为“刘邓大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15万人,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深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青睐,被认为是挺进大别山指挥员的最佳人选。

     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略中原,并提出挺进大别山的可能。

      为适应“出击中原,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需要,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伯承、邓小平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南征壮举:跨黄河,过沙河,战汝河,渡淮河,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出奇制胜跨黄河

      黄河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遇到的第一道天险。国民党黄河防线,从河南开封至山东东阿250公里一线,由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五十五师、六十八师共6个旅结合地方民团把守。

      如何渡过黄河?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采取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办法,出奇制胜,并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作战部署。命令太行军区、冀南军区部队伪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攻势;同时指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实施佯动,以转移敌人视线,掩盖大军渡黄南下的真实目的。此外,晋冀鲁豫军区在地方党委的协助下,征集和制造了200多艘大小船只,征召2300多名青壮年组成水兵大队。军区所属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也为出征大军准备了大批粮食、担架和大小车辆。

      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间150公里的8个地段上横渡黄河。

     国民党守军对刘邓大军的行动毫无察觉,许多渡船快到对岸时,才被发现,他们仓促开枪射击。于是,偷渡变成了强渡,战士们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强行登岸,向敌人发起进攻,北岸解放军的火炮也对准敌碉堡、掩体和交通壕猛烈开火。黄河南岸的敌军很快土崩瓦解,向南逃窜。

      刘邓大军兵分三路,一举突破了黄河防线,但接下来的进军就没有那么顺利了。蒋介石为堵住黄河防线的缺口,调集兵力,企图逼迫刘邓大军背水一战,乘刘邓大军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敌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法,乘敌尚未靠拢之际,立即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2日至28日,在没有后方依托,装备、弹药、粮食补给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经过连续不断的苦战,共歼敌6万余人,赢得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首战胜利。

     8月7日,刘邓大军提前结束休整,兵分左、中、右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性大进军。11日,刘邓大军跨过陇海路,向南疾进。蒋介石错误地以为刘邓大军“北渡不成而南窜”,急令在鲁西南的20个旅分两路尾追,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以2个师又1个交警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一带,妄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黄河好渡,黄泛区却步履维艰。8月16日,刘邓大军进入鹿邑以南、项城以北的黄泛区。烂泥地浅则至膝,深则至脐,即使无水的地方,也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进,后脚陷,行进十分艰难。但是,再大的艰难险阻都拦挡不住刘邓大军的前进步伐。18日上午,刘邓大军以惊人的毅力,将车马、辎重全部带出了黄泛区。

以快制胜过沙河

      沙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以河床积沙多而得名,上游洪水暴涨暴落,河槽不稳定。蒋介石一面利用沙河出动大批空军,日夜巡逻和轰炸沙河各渡口,一面急忙从平汉线、陇海线抽兵,要把刘邓大军消灭在沙河地区。敌第十师、第二○六师、第三师沿平汉线南下,与刘邓大军齐头并进。敌人大都乘坐火车、汽车,而刘邓大军全凭两条腿和敌人赛跑,急行军、强行军、昼夜行军,赶往沙河。

     刘伯承、邓小平率中路军到达沙河岸边时,敌机也跟了上来,在沙河上空盘旋扫射。豫皖苏军区二分区部队在宽达100米的河面上,用几十艘大木船架起了浮桥,部队迅速通过了沙河。辎重车辆、弹药、医药要过河时,敌机炸毁了浮桥。后卫部队一边抢修浮桥搬运辎重,一边构筑工事阻击追敌。到19日中午,中路军全部到达沙河南岸,闯过了挺进大别山途中的第二道天险。与此同时,左、右两路一纵和三纵,也在不同渡点突破沙河。

     为了加快南进速度,摆脱战胜敌人的追击,部队一过沙河,刘伯承、邓小平即命令部队埋藏和忍痛炸毁一些笨重武器、车辆等,全军轻装前进,公开提出了“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

以勇制胜战汝河

      汝河,是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虽然汝河的凶猛程度与黄河无法相比,却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凶猛的一只拦路虎,刘邓大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8月19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武汉行辕副主任张轸在豫南阻截、“围剿”解放军。短短几天,蒋介石即从各地调集12个整编师和2个独立旅,统归张轸指挥,电令张轸不惜一切代价阻挡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8月23日,刘邓大军左路、右路先敌渡过了汝河,中路却遇到强敌阻拦。

     当中路军到达汝河北岸时,面临的处境是前有强敌阻拦,后有追兵进逼,空中有敌机轰炸,脚下的汝河横宽五六十米,河槽深陷,河岸陡峭,水深丈余,没有船只,无法徒涉。国民党军企图利用汝河这一天然屏障,与刘邓大军主力决战,打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计划。

     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岸边六纵十八旅指挥所,召集六纵领导干部布置强渡。邓小平强调:“今天过不去汝河,我们就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我们要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打过去。”刘伯承神色严肃地对六纵领导说:“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生死关头,在滩头阵地的十八旅旅长萧永银率部直插守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强行打开前进通道,十六旅接替十八旅大、小雷岗阵地,掩护中路军渡河。24日夜,萧永银率五十二团为左翼,十八旅政委李震率五十三团为右翼,向敌军发起猛攻。

     天将拂晓,十八旅硬是从国民党军八十五师的阵地上冲开了一条长10多公里、宽六七公里、铺满尸体的通道。随后,十八旅以两个团在通路两侧展开,以五十四团一营为前卫扫荡式攻击前进,旅长代替营长指挥,团长下到连,营长下到排,掩护中路军安全通过汝河。

以险制胜渡淮河

     渡过汝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道路上只剩下最后一道天险——淮河。

     8月26日,左、右两路先后渡过淮河,中路军却遇到了险情。当中路军约7个旅赶到淮河北岸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征集到的小船仅有10余只。国民党军19个旅的追兵在蒋介石的严令下紧追不舍,其先头部队已和担任中路军后卫的二纵打响,枪炮声时时可闻。如果不在27日全部渡过淮河,将背水而战,强渡汝河险情再次出现。

      27日天亮后,千军万马沿着河面上标记的河段,手拉手分成四路、五路、六路蹚着过河。7时许,敌机出现在渡口两岸,向渡河大军疯狂扫射,不时有战士中弹牺牲。下午,中路军全部渡过淮河。等国民党军追击部队到达淮河北岸时,上游洪峰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将他们阻隔在淮河北岸。敌八十五师师长吴绍周望着暴涨的河水哀叹道:“共产党真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鏖战,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驱千里,胜利抵达大别山区。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