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是春秋

邓小平与“摸着石头过河”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李源正  点击次数: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在大庆油田视察

“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谚语,把大胆尝试、同时注意保持稳妥的做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长期以来,人们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邓小平联系起来,认为邓小平最先使用这句话来鼓励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大胆探索。但查遍目前出版的权威文献,并没有找到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直接记载,倒是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个不同场合引用过这句谚语。但是,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做法,确实与“摸着石头过河”在精神实质上存在契合之处。“摸着石头过河”堪称邓小平实事求是精神的集中体现,很形象地概括出改革开放的目标、途径、方式和手段,是东方哲学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成功运用。邓小平曾经从不同层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哲理含义进行过阐述,从而赋予这一民间谚语以深刻的时代内涵,使“摸着石头过河”具有了主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含义,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

■“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摸着石头过河”具有主体论层面的深刻含义。要过河,就要有大批想过河的人,有大批敢于下水的人,这就需要管理者鼓励人们下水前进,形成数量庞大的实践主体,并处理好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探索过河方法的生动局面。“摸着石头过河”要求尊重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保护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从根本上符合唯物史观强调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政党,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政党。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也启示人们,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得到正确有力的贯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则会误入歧途。

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他以身作则践行群众路线,高度重视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195810月,邓小平在四川北部的绵阳、江油一带视察时,看到男女老少都在炼钢铁、田野一片空寂时,很不高兴。他对陪同的省、地委领导同志说,你们这里农业是大失败,大垮台,明年是大减产!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干劲大,热情高,这很好。但越是这种情况,你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实事求是,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改革涉及的规模之大,面临的问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任何先例可循。邓小平十分清楚,改革开放要深入推进,必须依靠实践发展,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改革与开放举措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动员和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人们大胆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78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要发扬经济民主,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参与改革开放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实践。无论是安徽小岗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的实践,还是江苏华西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无论是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还是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取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都体现着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保护作用,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尊重。

1992723日、24日,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谈道:“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正是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邓小平特别提出,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摸着石头过河”具有认识论层面的深刻含义。要顺利过河,就要对河流的水文条件有充分认识,就要既看到河流表层的现象,也要看到河流底层的潜流;既要分析水流的变化,也要掌握河底的情况,把石头摸实摸准,果断探路过河,为后面的人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来。不仅如此,在过河之后,还要总结成功经验,为从其他路线探索过河的后来者提供借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看,这就涉及如何对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对待新事物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主张通过大胆实践来发现真理、揭示规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从1978年底部分地区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到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废除人民公社,农村改革的实践可谓翻天覆地,成效也是显著的。但对农村改革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一些人总认为包产到户会破坏集体经济,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行动上畏葸不前。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的。邓小平的办法是允许看,不搞强制。农村改革开始搞得并不踊跃,好多人在看。开始的时候只有1/3的省份干起来,第二年超过2/3,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邓小平后来在南方谈话中感慨地说:“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农村改革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中央计划的结果,而完全是群众的创造,也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成果。对于这一涉及雇工问题多、技术水平低、与国有企业争夺资源和市场的新生事物,党中央采取了尊重、支持和引导的态度,为乡镇企业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750多万个,是1983年的10多倍;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19876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曾经谈道:“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他接着说:“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对于改革期间出现的新鲜事物,究竟应该怎么认识,人们看法不一。以证券、股市为例,针对这项新事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道:“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股份制和股票市场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上海杨浦大桥听取建设情况介绍

■“我们要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总结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含义。河流的状况是未知的,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要过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过河的人要在过河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随机应变,通过河里的石头来寻求稳定,把过河过程的变动性和摸着石头带来的稳定性结合起来,降低过河风险,收获过河后开辟新天地的成果。“摸着石头过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运用,是指导改革不断拓展的方法论要求,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进行各种试验,对于成功的做法要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对于错误的则要及时改正,避免扩大化。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有过比较精辟的阐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经典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我们管理经济,“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

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体现“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典型案例。社会主义国家搞对外开放鲜有成功案例,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充满了屈辱。因此,对外开放是在争论中起步的,要过的“河”既有现实中的,也有观念中的。对外开放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成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投石问路,到1984年决策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大胆试点,再到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的国门越开越大,呈现出由点及线、由线及带、由带及面的多方位多层次开放的局面,体现出积极稳妥、集厚成势、逐步拓展的开放思路。

改革当然是有风险的,但邓小平认为,不能因为风险而畏惧改革,只要在大胆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改革的风险也是可控的。19859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我们要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总结经验,否则人民会遭殃的。”对于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的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要有耐心,“要坚决执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方针,但步子要稳妥”,“设想有些方面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可以见效,有些方面甚至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效”。为了改变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邓小平主持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设立中顾委,实现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

改革越深入,触及的利益就越多,推进的难度也就越大。邓小平强调,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改革,稳妥进行,争取改革的成功。他一再要求要及时总结经验,做对了的就坚持,做得不足的就补足,做得不对的就改。19869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指出:“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事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就乱了。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

邓小平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排除干扰和阻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同时,他又极为审慎地强调要把步子走稳,因为正在做的这些事涉及亿万人民的利益和命运。“摸着石头过河”把积极探索和稳妥前进结合起来,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是推动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实践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尊重人民意愿、尊重实践、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生动体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指导下,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为人类历史进程贡献了新的发展哲学和思维艺术。■

(来源:《党史博览》2023年第11期)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