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知情者说

革命忠心贯日月,战功卓著载史篇 ——杨勇将军风采侧记
来源:《党史博览》2022年第2期  作者:余振魁  点击次数:

毛泽东说:“再送一个羊(杨)到朝鲜,美国佬就彻底认输了。”
     “三杨”(杨成武、杨得志、杨勇)是深得毛泽东器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高级指挥员。毛泽东曾风趣地称他们是“三羊(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为保家卫国,中共中央、毛泽东派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当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1951年2月,杨得志奉命率19兵团赴朝参战。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毛泽东在北京接见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时说:“你们19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拿出去,叫作‘三羊(杨)开泰’!”同年6月,杨成武率第20兵团跨过鸭绿江。1953年4月8日,多次请缨入朝的杨勇正式接到毛泽东签署的任命,调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毛泽东幽默、肯定地说:“再送一个羊(杨)到朝鲜,美国佬就彻底认输了。”
      杨勇入朝后,战局异常复杂,被敌方中断的停战谈判虽已恢复,但南朝鲜李承晚傀儡集团却阴谋玩弄拖延战术,叫嚷“反对任何妥协”,千方百计阻挠谈判进行,妄图拖着美军继续打下去。杨勇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向中共中央、志愿军总部提出了严惩李承晚集团的建议,这一合理化建议迅速获得批准。志愿军总部即决定以杨勇兵团为主力发起金城全面反击战。7月13日晚9时,杨勇下令对敌发动全面反击。由于杨勇部署缜密周到,指挥果断有力,开战才5个小时,由杨育才等13人组成的加强营先头班就插入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部所在的二青洞,击毙敌团长陆根洙和美军顾问,缴获白虎团“虎头团旗”。从而,大大振奋了志愿军全体将士的必胜信心,给了敌人以致命打击。至7月27日,第20兵团即已向纵深延伸15公里,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毙伤俘敌7.8万余人。杨育才率先头班奇袭白虎团的战例后来被编成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而饮誉国内外。杨勇当年才40岁,他不负中共中央、毛泽东厚望,出色地组织指挥了金城反击战,给了美李集团以致命的打击,迫使其彻底认输,同意接受停战。金城反击战成为“三羊(杨)开泰”中的压轴戏而名扬中外战争史。1954年2月,杨勇升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4月,杨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建议志愿军在出国作战8周年纪念日撤离朝鲜
       1958年10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亲切会见刚刚回国的志愿军代表团。当毛泽东一眼看到杨勇时,忙迎上去,杨勇向毛泽东刚敬过军礼,毛泽东便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杨勇的双手,关切地问:“都回来了吗?”杨勇报告说:“我们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毛泽东紧握着杨勇的手不住地摇动,连连说:“好!回来好哇,热烈欢迎你们。”
       1958年春节期间,周恩来、陈毅率团访朝并慰问志愿军,向杨勇谈起了党中央已基本决定1958年上半年从朝鲜撤军的事宜。杨勇当即表示:“我们拥护中央的决定。”紧接着,杨勇又对周恩来说:“不过,我有个建议。”周恩来和陈毅专注地听着杨勇的建议。“志愿军最后一批撤出朝鲜的时间,能不能推迟几个月,安排在10月25日,那时正好是志愿军出国作战8周年的纪念日。这样一来,志愿军还可以再帮助朝鲜建设几个月。”“8周年,凑个整数,挺有意义的嘛!”陈毅很是赞同。周恩来也点头说:“这个建议可以考虑,还有什么意见?”杨勇回答:“其他的一些建议,我都写在了给彭部长的报告里了。”原来,就志愿军撤离朝鲜的一系列问题,杨勇早就向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周恩来见杨勇提及这份报告,便起身从他的文件包里取出一份材料对杨勇说:“就是这个报告吧?”“是的,个人的一点建议,仅供中央参考。”周恩来指着这个报告对杨勇说:“军委已初步研究了,基本赞同你的意见。”
中共中央采纳了杨勇的建议,1958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回到了祖国。
杨勇对妹妹说:“我们得带个好头哩!”
       杨勇生前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家乡的亲友,曾多次热情接待过家乡党政领导和亲友听取汇报,并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中肯的意见。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家乡、为亲友谋取特殊利益,但在不违背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凡公家的事而他又能帮上忙的则尽量帮助。
       1958年上半年,杨勇得知浏阳县政府欲成立县汽车运输队,但苦于资金匮乏又弄不到汽车指标的消息,便热情地从抗美援朝的战利品中调出10多辆性能好的载重汽车无偿送给县里。1973年6月,杨勇调往新疆任职,曾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其间,他的亲侄、时任文家市公社苍前大队企业办公室主任的杨庆成去新疆找他,请他帮村办化工厂、鞭炮厂批点当时极为紧缺的硝酸钾和钾肥指标。新疆是产地,既是公事,又不失原则,杨勇欣然答应,指示有关部门批给了50吨硝酸钾指标和10吨钾肥指标。
       杨勇在接见家乡党政负责人时多次强调:文家市是自古有名的花炮重镇,这个产业不但要传承好,更要创新发展,要把花炮做大做强,搞出点名堂来,使其成为支柱产业!杨勇还指示要做出文家市油饼的特色品牌……
      对亲属,杨勇一再告诫:“行行出状元,种田也一样。我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也不会帮你们找关系,开后门。要自力更生,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搞好自己的家庭,不要有困难就来找我!”在杨勇的严格要求下,家乡的亲属始终没有因家事、私事找过他帮忙。杨勇也没有给哪个亲属特殊关照。杨勇的大哥杨世岫一直务农,1993年去世,其二子三女,只有庆棋靠读书谋了份工作,秀珍也凭自己的踏实努力找到了放电影的事儿。杨勇的二哥杨世岐有汽车驾驶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在县汽车站工作,后来一直是县汽车队普通职工,1977年去世。其三子两女,庆文靠读书谋得了工作,庆忠当兵多年组织上给安排了工作,秀兰后来接了老爸的班在汽车队里当会计。杨勇的其他亲侄(女)、侄孙(女)都安分守己踏踏实实地在乡务农。杨勇“文革”复职后,刚高中毕业的侄女秀莲曾去北京找他要份工作,杨勇爽直地说:“我送你一套毛主席著作,要工作可没有!”杨勇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后,他的妹妹杨莉华上京看望他,诉说家里的困难,反映文家市的建设急需资金投入,请求三哥多加关照。杨勇说:“这不行啊,耀邦是党中央的总书记,我也是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我俩都是文家市人,我俩得向全党负责,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不能只想到家乡,不能给家乡开绿灯,我们得带个好头哩!”杨勇还特别嘱咐妹妹:“文家市不是办了很多花炮厂吗?你从小会做爆竹,发动全家都去做爆竹吧,靠做爆竹也是能发家致富的!”
      杨勇一再告诫家乡各级、各行业领导及亲友:“来我这里,千万别送什么礼物,别把风气搞坏了!”家乡人去杨勇那里一直都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归。
未能了却的心愿
       杨勇将毕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以至从1930年4月离家当红军后,仅在1949年7月率5兵团挺进大西南时才顺路回文家市老家小住了几天。然而他乡情悠悠,心里头始终埋着再回乡看看的心愿。1982年,身体已严重不适的他在夫人林彬的陪伴下抱病去广东省视察工作,途经长沙,向湖南省委提出了想回文家市看看的想法。湖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领导极为重视,即为他的回乡之行作出周密安排。但杨勇夫妇反复商量后,觉得这趟回乡,势必给省、长沙市、浏阳、文家市镇各级党政军部门、公安部门造成压力,带来很大的麻烦,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最后他毅然放弃了回乡的打算。
      杨勇曾经向在他家短住的大哥讲过,他退休后要回文家市老家安度晚年,然而他却年逾古稀也未能退休,并因过度劳累染上恶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杨勇十分孝敬母亲,却未能实现他要为老母送终服丧的心愿。杨勇参加红军后,家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在文家市街上开的饭店被封。在贫困和压迫交加中父亲年仅46岁就病故,母亲刘廷珍曾7次被敌人抓去监禁,被打得死去活来,被逼交出“土匪”儿子,一家四分五散,但刘氏坚强地挺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杨勇曾接母亲跟他住。但刘氏习惯不了城市生活,坚持回乡居住。1963年5月,79岁高龄的刘氏病逝,噩耗传到北京,杨勇十分悲痛。他因身居要职,国内国际局势又容不得他分心,容不得他耽误时间。为了不给地方党政部门和亲戚朋友添加麻烦,为了防止铺张浪费和搞封建迷信,造成不良影响,杨勇寄回200元治丧费用,并发回电文表示:“一切从简,速送老母归山。”浏阳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及杨勇在乡亲属遵照他的指示只办了6桌酒席,一切从简地送别这位英雄母亲。文家市人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以“国失贤母,家痛慈亲”的大门丧联高度赞扬了杨母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赞扬了杨勇忠孝两全的崇高品德和风范。
      1982年10月,积劳成疾的杨勇病倒了。12月31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医院看望他。杨勇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堂姨表弟、患难与共的老战友,眼含热泪,用微弱的声音说:“你的担子很重,别再为我浪费时间了。你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呀!”
       1983年1月1日,生命垂危的杨勇把全家人召集到病榻前,对他们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党对我很好,我也无愧于党……我死后,你们要靠自己去生活,要努力为党工作,不要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1983年1月6日清晨,一代名将杨勇带着战争年代留在身上的5处重伤疤,带着他崇高、伟大、传奇的人生故事与世长辞。黄克诚在《怀念杨勇同志》的深情诗篇中,用“革命忠心贯日月,战功卓著载史篇”的诗句高度概括了杨勇将军光辉的一生。■
(感谢杨勇将军亲属为本文提供素材)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